4月23日,图书馆与正在茅盾文学奖作品阅读分享会现场阅读的读者进行了交流,读者分享了所读书目的感受、感想与感悟。


赵依然同学对宗璞的《南渡记》有独到的见解,此书以现实中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为背景,以七七事变后明仑大学教授孟樾一家的遭遇为主线,展示了北平知识阶层在亡国之际的崇高民族气节,也反衬出了一些人的懦弱与苟且。作品生动地展现了大善、大爱、大恨、大痛之下的人性体验。
来自致远住宿书院的郭汉祖同学分享的书目是《张居正》,此书是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作者是熊召政。《张居正》一书展现了名相张居正波澜壮阔的一生,主线是其颇受争议的政治改革,后世对此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将其改革捧上神坛,认为其改革巩固了明朝当时的政局、延长了大厦将倾的明朝的存活期,有人认为其改革破坏了既有的社会公序良俗,加速了明朝的衰败和消亡。“政治改革”是每个朝代绕不开的时代话题,“如何改革”是此书中折射出来的强烈的现实意义,需要肩负祖国未来的当代大学生深思。
赵若涵同学在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一书中,读出了生命的尊严和生活的意义,也为鄂温克族的生存和发展双重困境深感震撼。书中有大量关于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的细节描述,在向我们展现少数民族的文化的同时,让我们对不同族群的人们的生活和命运有了更多共情和尊重,也让我们反思现代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深度思考自然环境和现实生活之间连接与共生的意义。